在开放式组织中,透明、坦诚且经常带有争议的争论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如何确保这些对话是富有成效的,而不是破坏性的?
这是关于如何争论并实际取得成果的两部分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在第一篇文章中,我根据作者 Sinnott-Armstrong 在他的书《Think Again: How to Reason and Argue》中的观点,提到了什么是争论(以及什么不是)。我还就如何尽可能提高争论的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 Sinnott-Armstrong 在他的书中详细阐述的生产性争论的三个障碍:不文明行为、两极分化和语言问题。最后,我将解释他对解决这些障碍的建议。
不文明行为
“不文明行为”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请思考一下:作为争论中的一种策略,不文明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它是一种常见的策略。Sinnott-Armstrong 指出,不文明行为
-
吸引注意力:不文明行为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方向,有时是为了转移对其他问题的注意力或完全掩盖其他问题。它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令人震惊的陈述上。不文明行为、夸大其词和极端主义可以扩大受众规模。
-
激发活力:Sinnott-Armstrong 写道,看到有人在感兴趣的话题上表现出不文明行为可以从无力感的状态中产生能量。
-
刺激记忆:令人震惊的陈述很难忘记;它们比那些对我们来说不那么令人惊讶的陈述更容易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激励弱势群体:最有可能相信和支持不文明行为的人群是那些感到自己无力且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群。
不幸的是,不文明行为作为争论中的一种策略,是有代价的。其中一个代价就是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
Sinnott-Armstrong 写到了五种形式的两极分化
-
距离:如果两个人或群体的观点在某些相关尺度上相差甚远,存在重大分歧且共同点很少,那么他们就是两极分化的。
-
差异:如果两个人或群体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信念少于他们不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信念,那么他们就是两极分化的。
-
对抗:群体越是对其他人或群体感到仇恨、蔑视、恐惧或其他负面情绪,他们就越是两极分化。
-
不文明行为:当群体更多地负面谈论其他群体的人时,他们往往会更加两极分化。
-
僵化:当群体将他们的价值观视为不容置疑且不愿妥协时,他们往往会更加两极分化。
-
僵局:当群体无法合作并朝着共同目标努力时,他们往往会更加两极分化。
我将在 Sinnott-Armstrong 的列表中再添加一种形式的两极分化
-
不公开:当一个或两个群体都拒绝分享有效、可验证的信息,或者当他们用无用或不相关的信息分散彼此注意力时,群体往往会更加两极分化。人们两极分化的一种方式是不互相交谈并隐瞒信息。同样,他们谈论的主题会分散我们对当前问题的注意力。有些问题难以启齿,但通过这样做,可以探索解决方案。
语言问题
Sinnott-Armstrong 说,语言问题可能是争论终结者。特别是,他概述了以下一些与语言相关的生产性争论的障碍。
-
保留:使用诸如“所有”之类的词可能会使陈述难以置信;诸如“有时”之类的词可能会使陈述过于含糊。
-
保证:仅仅声明“相信我,我知道我在说什么”,而不提供证据证明情况确实如此,可能会阻碍争论。
-
评估:对某事物进行评估——例如说“这很好”——而没有任何支持性的推理。
-
轻视:这涉及预测另一个人会说什么,并通过以负面的方式构建论点来尽可能地削弱它。(例如,对比这两个句子:“Ramona 很聪明但很无聊”和“Ramona 很无聊但很聪明。” 区别很微妙,但如果你听到关于她的第一句话,你可能比听到第二句话更不愿意花时间与 Ramona 相处。)
识别出这些讨论终结者可以帮助你避免关闭本来可以取得有益成果的讨论。此外,Sinnott-Armstrong 特别提醒读者注意另外两个可能扼杀生产性辩论的语言问题:模糊性和歧义性。
-
模糊性:当一个词或句子不够精确,并且有多种方式来解释其真实含义和意图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从而导致混淆。考虑句子“它很大”。如果“它”对于对话中的每个人来说还不是很明显,则必须对其进行定义。像“大”这样的词必须通过与每个人都认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澄清。
-
歧义性:当一个句子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例如:“警察用斧头杀了人。” 谁拿着斧头,是那个人还是警察? “我的邻居请朋友吃了晚饭。” 你的邻居是邀请朋友一起吃饭——还是她吃了她的朋友?
克服障碍
为了帮助读者避免这些生产性争论的常见障碍,Sinnott-Armstrong 推荐了一个简单的四步流程来评估另一个人的论点。
-
观察:首先,观察陈述的观点及其相关证据,以确定主张的精确性质。这可能需要你提出一些问题来澄清(你会记得我在与我好斗的叔叔争论时采用了这种技巧,我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描述过)。
-
假设:对论点提出一些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应该是基于普遍接受的标准的推论(有关论点本身的结构的更多信息,另请参阅本系列的第一部分)。
-
比较:将该假设与其他假设进行比较,并评估哪个更准确。更重要的问题将需要你进行更多比较。在其他情况下,前提是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不需要进一步解释。
-
结论:从比较分析中,得出关于你对竞争性论点的假设是否正确的结论。
在许多情况下,问题不是特定主张是否正确或不正确,而是它是否可信。因此,Sinnott-Armstrong 还提供了一个四步“可信度测试”来评估此类主张。
-
专业知识:提出论点的人在适当的领域是否具有权威性?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并不一定使该人成为另一个领域的专家。
-
动机:自身利益或其他个人动机是否会迫使一个人隐瞒信息或做出虚假陈述?为了证实一个人的陈述,寻求一个完全独立、独立的权威机构进行确认可能是明智之举。
-
来源:这个人作为主张的证据提供的来源是否是公认的专家?这些来源是否在所解决的具体问题上具有专业知识?
-
一致性:同一专业领域内的许多专家之间是否存在共识?
让我们争论
当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通常会坐在教室的前面。当我遇到不理解的东西时,我会开始提问以寻求澄清。班上的其他人都只是静静地坐着,一言不发。然而,下课后,其他学生会走过来感谢我提出这些问题——因为房间里的其他人都很困惑。
澄清是一种强大的行为——不仅在教室里,而且在任何地方的争论中都是如此。建立一种组织文化,让人们感到有权要求澄清,这对于富有成效的争论至关重要(我之前就此主题做过演讲)。如果成员有勇气澄清前提,并且他们可以在其他人不认为他们具有好斗性的环境中这样做,那么这可能是成功且富有成效的争论的关键。
如果你真的想加强你的争论能力,请找一个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又想学习和理解你的信念的人。然后,实践 Sinnott-Armstrong 的一些建议。富有成效的争论将增强你组织中的透明度、包容性和协作——从而形成更开放的文化。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