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的许多同行和同事相比,我的开源之旅开始得相当晚。
2000 年,当我攻读医学研究生学位时,我设法实现了我从高中起就有的梦想——购买自己的电脑。在那之前,我接触电脑的唯一途径是在图书馆或网吧偶尔使用,那时网吧的上网费用非常昂贵。因此,我省下了研究生津贴的一部分,设法购买了一台奔腾 III 550 Mhz 处理器、128MB 内存的电脑,并且像当时印度大多数电脑的标准配置一样,安装了一个盗版的 Windows 98 系统。
我的宿舍房间没有互联网接入。我不得不去附近的网吧,在那里下载软件,然后随身携带几十张软盘。
尽管我很高兴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电脑,但我很苦恼我无法用我的母语孟加拉语写作。我偶然发现了 CDAC 提供的资源,CDAC 是一个政府机构,它提供基于 ISCII 的印度语言工具,ISCII 是一个较早的国家标准,印度语言的 Unicode 标准就是基于它制定的。学习键盘布局很困难。
我的第一个贡献
不久,我偶然发现了一款名为 Yudit 的软件,它可以使用标准的 QWERTY 键盘进行印度语言的拼音输入。正是在使用 Yudit 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诸如开源和自由软件、GNU 和 Linux 等术语。Yudit 还允许我将 UI 元素翻译成孟加拉语,当我将翻译提交给开发者时,他欣然将它们纳入到下一个版本中,并在软件的 README 文件中署名感谢我。
这让我很兴奋,因为我第一次看到了用我的母语显示的应用用户元素。而且,尽管我几乎没有任何编码知识,但我已经能够为软件的开发做出贡献。我继续为 Yudit 创建了一个 ISCII 到 Unicode 的转换器,它也可以用于各种印度语言之间的音译。我还买了一本 Linux 杂志,里面附赠了一张 Knoppix 的免费 live CD,这就是我对 Linux 桌面产生感觉的方式。
我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符合 Unicode 标准的 OpenType 孟加拉语字体。我使用的字体是共享软件,我应该为此支付许可费。我想,“为什么不尝试自己开发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孟加拉语使用者,他们正试图通过 bengalinux.org
(后来更名为 Ankur 组织)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启用孟加拉语。
我加入了他们的邮件列表,我们与彼此和权威机构讨论了孟加拉语的 Unicode 和 OpenType 规范中的各种缺陷,这些缺陷随后在适当的时候得到了纠正。我通过将传统的孟加拉语字体转换为 OpenType Unicode 兼容字体、翻译 UI 等方式做出了贡献。该组织还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孟加拉语用户界面的 Live Linux CD。
2003 年,我搬到了一个无法上网的地方;我只能在星期天来到加尔各答时才能与该组织联系。到那时,Linux 的孟加拉语本地化已经成为主流。我们的一些志愿者加入了红帽公司,从事翻译和字体开发工作。我也开始忙于我的医疗实践,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开源开发。
现在,我感觉使用 Linux 完成日常工作比任何其他操作系统都更舒服。我也为能参与到一个允许人们用自己的语言交流的项目而感到自豪。它还为长期以来被认为处于“数字鸿沟”另一端的人口带来了计算能力,因为他们不会说英语。孟加拉语实际上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这个项目为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消除了主要的访问障碍。
加入开源
加入开源运动很容易。主动去做一些对你自己有用的事情,然后思考它如何对他人有用。关键是要保持它的免费可用性,它可以为世界增加无限的价值。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