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你能说出多少位不是在北美学习的管理大师?我问过许多同事这个问题,很难列出一个好的名单。例如,考虑一下去年“Thinkers 50”排行榜中的人物。据我估计,只有七位符合条件:Richard Branson (Virgin)、Kris Gopalakrishnan (Infosys)、Kjell Nordstrom 和 Jonas Ridderstrale (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Lynda Gratton、Rob Goffee 和 Gareth Jones (伦敦商学院)。
这重要吗?我认为是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美国完全主导了全球商业世界——它是主要的资本来源、先进制造业的所在地以及大多数重大技术发展的发源地。它提供了最优质的管理教育,并且是所有最新管理思想的来源。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复杂、更多元化的世界中。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而最大的资本来源是中东、俄罗斯和中国的大型主权财富基金。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分布在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技术创新分散在全球各地,包括印度、中国、新加坡、以色列、瑞典和英国以及北美等国家。一流的商学院遍布每个主要市场。
简而言之,世界其他地区已经赶上来了。北美不再在它曾经领先的任何这些成就领域中保持明显的优势。
只有一个例外:管理意识形态。
我所说的管理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我指的是我们用来谈论管理实践和专业的基本框架和假设;我们关于管理试图实现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它的基本信念。
今天存在一种管理意识形态,它在一个世纪前形成,主要通过美国管理思想家的思想和实践,并且继续主导我们思考管理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
- 根据股东的需求设定和交付目标
- 通过专业官僚机构协调努力和活动
- 强调效率和生产力作为衡量成功的关键指标
当然,这种意识形态并非没有批评者。但关键是,这种意识形态是主流——它是思考、教学和执行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之所以持久存在,主要是因为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考虑一些基本事实。在伦敦商学院,北美以外的顶尖商学院之一,超过 90% 的教师在北美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法国)、IESE 商学院(巴塞罗那)、印度商学院(海德拉巴)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基本上也是如此。从《财富》到《哈佛商业评论》再到《管理科学季刊》,顶级的管理期刊都位于北美。从麦肯锡到波士顿咨询集团、贝恩和博思艾伦,顶级的管理咨询公司都拥有深厚的美国根基。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每个人都想采用美国模式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美国模式更好。嗯,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克·布鲁姆及其同事进行的一系列关于跨国管理实践的有影响力的研究试图探究问题的根源。这些研究基本上表明,美国公司的业绩优于所有其他公司。“为什么美国管理统治世界”是他们 2011 年 6 月博客文章的标题。
我对这种说法有两点回应。首先,布鲁姆及其同事使用的方法论,虽然在其执行过程中一丝不苟且严谨,但本身就是我上面描述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对成功的评估是基于诸如生产效率、激励措施的一致使用、专业培训等指标。我们不应该对美国公司在他们自己制定的成功衡量标准上得分最高感到太惊讶。
其次,即使美国模式今天确实更好,我们为什么要假设它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后仍然如此?管理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美国霸权的最后堡垒。我们继续将股东资本主义、专业官僚机构和生产效率的原则视为自然、不可避免和有益的。但是它们可以而且应该受到挑战。
那么我们对管理的思考方式将如何演变?关于传统美国模式的替代方案可能是什么样子,已经有很多想法了
- 在目标设定方面,为什么我们不更注重更高层次的目标或愿景,而不是短期的财务回报?以及,为什么不平等地重视多个利益相关者,而不是仅仅关注股东?
- 在协调方面,我们能否想象更多地关注自组织和集体智慧,而不是官僚规则和程序,作为完成工作的一种方式?
- 在结果方面,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强调创新、创造力和员工敬业度,而不仅仅是生产力和效率?
这些想法中的每一个都有其自身的拥护者——管理思想家推动特定的观点,以及实践型高管尝试不同的工作方式。但是这些观点之间缺乏连贯性,也没有足够的成功证据来挑战既定的思维方式。
我认为这就是有趣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商业世界的力量平衡正在向东方转移。我们现在将亚洲视为金融、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的来源。未来我们是否有可能将亚洲视为管理意识形态的来源?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亚洲公司都很乐意通过将美国最好的管理模式融入其工作环境来追赶。但是一旦它们具有竞争力,就没有理由止步于此。印度和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传统,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独特的管理意识形态。
已经有一些证据表明一种独特的印度管理模式正在出现。彼得·卡佩利及其同事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印度之路》。他们专注于“与员工的整体互动”、“即兴创作和适应性”以及“广泛的使命和目标”,以此作为使印度模式与美国模式不同的决定性特征。他们声称,这些特征部分受到古代著作(如《薄伽梵歌》)的启发,部分来自印度高管在战后混乱年代成长的经历。
似乎“中国之路”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公司现在在世界舞台上拥有高度的自信和成功,这使他们能够尝试自己的工作方式,并且他们有能力将美国模式的精华与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相结合。
文化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我们确实了解一些关于如何描述不同国家文化的事情。例如,盎格鲁-美国世界相对个人主义,并且具有相对短期的导向。相比之下,大多数亚洲国家具有更集体的导向和相对长期的导向。因此,如果我们回到我上面概述的“替代”模式的要素,及其对目标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资本主义方法的强调,似乎很明显,这些要素与围绕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的亚洲文化规范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在挑战美国管理意识形态的程度上,具有亚洲价值观的亚洲公司有能力进行挑战。
你认为印度或中国的管理模式会是什么样子?你能否提出任何没有在北美学习的管理思想家?我们是否会看到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美国”意识形态受到挑战?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