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花旗银行樟宜商务园的办公室在周五晚上可能非常繁忙。 数百个关键任务应用程序上线生产服务器,应用安全补丁,包括开发人员、系统工程师、Linux 专家和管理专业人员在内的数百名专业人士整晚都在电话会议上,以确保这家金融巨头的服务器平稳运行。 周末上线的应用程序具有货币价值,因此需要强大的服务器来托管它们。 这些服务器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应用程序,并且应该具有长期运行而无需重启的稳定性。 这些服务器还应该具有随着基础设施增长而扩展的能力。 底线:这些企业级服务器需要坚固耐用。
我们应该感谢 Richard Stallman、Bob Young 和 Linus Torvalds 等人; 红帽和 Canonical 等公司; 以及 Linux 基金会等组织,他们创建并支持了 Linux 操作系统。 今天数据中心的实力建立在 Linux 之上。 该操作系统已在整个计算世界掀起风暴。 我实际上会更进一步说(这也可以通过统计和逻辑证明),如果没有 Linux 的强大功能,企业将无法生存。 相对于基于 Linux 的服务器,Microsoft Windows 服务器无法以相同的效率、准确性和可靠性支持大型企业。
是什么让 Linux 成为数据中心的支柱? 是什么提高了它在企业中的采用率? 是什么让一个“由工程师为工程师制造”的操作系统变得如此强大,并将其带到桌面、数据中心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切? 我对商业和技术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从这种兴趣中得出结论,我认为三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在 Linux 的扩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回答上述问题
1991 年赫尔辛基和波士顿在互联网上相遇。 Linux 作为一个操作系统,是从 Linus Torvalds 创建的内核演变而来的,Linus Torvalds 当时是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 Linus 当时正在使用名为 Minix 的操作系统,并向 Minix 的创建者 Andrew Tanenbaum 提出了修改建议。 Andrew 拒绝了这些建议,因此,Linus 创建了自己的内核。 这里的重点是 Linus 考虑了用户提出的改进内核的建议。 多年前,由世界顶级软件哲学家之一 Richard Stallman 开创了让用户参与改进软件的想法。 Stallman 离开了当时他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 GNU,目标是生产自由软件。 这里的自由是指自由,而不是成本。 1991 年,存在着有利的条件,这将创造 Linux 并开始其传播。 赫尔辛基的 Linus 拥有内核,但没有 shell、库或编译器。 波士顿的 Stallman 拥有必要的程序,可以围绕操作系统进行包装。 考虑到距离,将 Linux 程序与 GNU 程序结合起来的唯一方法是互联网。 从那时起,互联网的增长在 Linux 的采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 Richard Stallman 的话说:“互联网对于 Linux 随后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它是协调所有开发人员工作的手段,这些开发人员使 Linux 成为今天的样子。”
1998 年 IBM 和 Linux 成为朋友。 当 Linux 仍处于互联网的黑客边缘时,IBM 对投资新的操作系统没有兴趣。 尽管对于专有软件产品之王来说这是一个冒险的提议,但 Linux 有一个吸引力。 它可以证明对微软具有竞争力。 大约在 1998 年,IBM 开始研究 Linux 并参与了开源社区。 在 Apache 项目上的成功尝试足以鼓励该公司将资金投入 Linux。 蓝色巨人知道 Linux 不仅在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中越来越受欢迎,而且在许多企业中也越来越受欢迎。 从参与社区到通过代码测试、缺陷管理、社区培育甚至开源其部分代码来帮助改进操作系统安全性,这家软件巨头最近宣布承诺投入 10 亿美元来推广 Linux。 IBM 对 Linux 的采用和参与鼓励了许多大型企业制定他们的 Linux 战略。
2001 年红帽颠覆科技行业。 红帽 Linux 曾经主要是一个桌面应用程序,直到红帽分叉为红帽企业 Linux (RHEL) 和 Fedora。 2001 年,Paul Cormier 重新审视了商业模式,将红帽 Linux 推销给大型企业。 手头的任务是坚持开源原则,同时扩大规模以与微软和 Oracle 等公司竞争。 解决方案是保持源代码免费,但将位和字节编译为企业级。 结果就是 RHEL。 红帽的企业产品现已多元化,包括红帽卫星,在速度、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方面为大型企业增加了巨大的价值。
11 条评论